球形新风机组的故障多与核心部件(送风系统、电气系统、热交换系统等)的运行状态相关,结合其 “球形喷口 + 远距离送风” 的特性,常见故障可分为送风异常、电气故障、热交换失效、控制失灵四大类,具体现象、原因及初步排查方法如下:
现象:设计射程终点风速<0.5m/s(工业场景),或体感风量明显下降,机组出风口风压降低。
常见原因:
初效 / 中效滤网严重堵塞(阻力>80Pa),尤其高粉尘环境未及时更换滤网;
风机叶轮积尘过多(导致动平衡破坏,风量下降 10%-30%);
风机皮带松动(皮带传动机型)或电机转速不足(变频机型参数错误);
球形喷口角度偏移(安装或调节时卡阻,导致气流方向偏离设计路径)。
排查方法:
用压差计检测滤网前后压差,超限时更换滤网;
打开检修门检查叶轮积尘,清洁后重新校准动平衡;
检查皮带张紧度(挠度应≤15mm)或变频输出频率(应与设计值一致)。
2. 球形喷口调节失灵(电动 / 手动调节故障)
现象:喷口无法水平 / 垂直摆动,或调节角度不到位(如设计 60° 摆角,实际仅 30°),手动调节时有卡顿。
常见原因:
电动调节机型:调节电机烧毁(过载或受潮)、传动齿轮磨损(润滑不足)、控制信号中断(线路接触不良);
手动调节机型:调节轴生锈(高湿度环境)、定位卡扣松动(安装时未固定到位)。
排查方法:
电动机型:检测电机供电电压(应与额定值一致),用万用表测电机绕组电阻(断路则烧毁);检查齿轮箱润滑脂(不足时加注硅基脂);
手动机型:喷涂除锈剂(针对生锈轴),重新紧固卡扣(摆角限位准确)。
3. 运行时异常噪音(>设计值 10dB 以上)
现象:出现尖锐摩擦声、低频振动声或 “嗡嗡” 异响,尤其风机启动 / 停机时明显。
常见原因:
风机叶轮不平衡(积尘不均或叶片变形);
电机轴承磨损(缺油或老化,运行时温度>60℃);
机组与吊架 / 底座共振(减震垫老化或安装不平,水平度偏差>2mm/m);
异物进入风机舱(如螺丝、粉尘结块,高速旋转时撞击叶轮)。
排查方法:
断电后手动转动叶轮,若有卡滞或偏心,需清洁叶轮并校准动平衡;
触摸电机外壳,温度过高时更换轴承(加润滑脂无效则需整体换电机);
检查减震垫硬度(老化后硬度增加 20% 以上需更换),重新调平机组。
二、电气系统故障(占比约 30%)
1. 电机无法启动(整机无送风)
现象:控制面板显示正常,但风机不转,无任何声响或仅 “嗡嗡” 声后停机。
常见原因:
电源故障(空开跳闸、接线端子松动或断线);
电机过载保护动作(叶轮卡阻导致电流超标,热继电器跳开);
接触器损坏(触点烧蚀,无法吸合);
电机绕组烧毁(长期过载或受潮短路)。
排查方法:
检查电源电压(应在额定值 ±10% 范围内),用万用表测接线端子通断;
复位热继电器(若跳闸,需先排除叶轮卡阻原因);
测量电机绕组绝缘电阻(<0.5MΩ 则为短路烧毁,需更换电机)。
2. 变频系统故障(变频机型特有)
现象:风机转速忽高忽低,或固定在低速运行,控制面板报 “变频故障” 代码(如 E01、E02)。
常见原因:
变频参数设置错误(如高频率限制过低、PID 调节比例不当);
传感器信号异常(温湿度 / CO₂传感器故障,导致变频指令紊乱);
变频模块过热(散热风扇停转或通风不良);
电源电压波动过大(超出变频允许范围 ±15%)。
排查方法:
复位变频器参数至出厂设置,重新校准传感器(用标准仪器对比);
检查变频散热通道(清理灰尘,风扇正常运行);
加装稳压器(针对电压波动大的场景)。
3. 漏电或短路(安全隐患类故障)
现象:机身带电(用试电笔检测亮灯),或触发漏电保护器跳闸,无法合闸。
常见原因:
电机引线绝缘层老化破损(与金属箱体接触);
电控箱内线路受潮(高湿度环境),导致火线与零线短路;
接地不良(接地电阻>4Ω,未按规范接 PE 线)。
排查方法:
用摇表检测线路绝缘电阻(需>2MΩ),更换破损线缆;
打开电控箱,烘干受潮部件(必要时更换防潮型端子);
重新做接地处理(用接地棒打入地下≥2.5 米,接地电阻≤4Ω)。
三、热交换系统故障(占比约 15%)
1. 热回收效率显著下降(节能效果失效)
现象:冬季新风温度过低(与回风温差>10℃),夏季新风温度过高,机组运行能耗增加 30% 以上。
常见原因:
热交换芯体堵塞(粉尘 / 油污覆盖,尤其高污染环境);
芯体密封不良(安装时密封条脱落,导致新风与回风短路);
全热交换芯体膜材料破损(纸质 / 高分子膜受潮或老化,失去透湿能力)。
排查方法:
拆解芯体,用低压空气吹扫(纸质芯体禁用高压水),严重堵塞时直接更换;
检查芯体四周密封条(老化开裂需更换),新风 / 回风通道完全隔离。
2. 机组结露或结冰(潮湿 / 低温环境常见)
现象:箱体表面凝水滴落,或热交换芯体 / 出风口结冰(冬季低温时),导致风量骤降。
常见原因:
箱体保温层破损(漏冷 / 漏热,环境湿度>80% 时易结露);
冬季新风温度过低(<-5℃),未启动电加热防冻装置(或加热管烧毁);
凝水盘排水不畅(积水倒灌至芯体,低温下结冰)。
排查方法:
修补保温层(破损处用聚氨酯发泡填充),导热系数≤0.022W/m・℃;
检查防冻加热管(通电测试是否发热),低温环境下强制开启加热;
疏通凝水盘排水管(坡度≥5°),加装伴热带(北方严寒区)。
四、控制系统故障(占比约 15%)
1. 控制面板无响应或显示异常
现象:开机后面板黑屏,或按键失灵,显示乱码、缺划。
常见原因:
面板电源故障(供电线路断线或变压器损坏);
面板受潮(高湿度环境导致内部电路腐蚀);
程序紊乱(强电磁干扰或误操作导致系统死机)。
排查方法:
检测面板供电电压(通常为 DC24V),更换损坏的变压器;
烘干面板内部(受潮时),严重时更换控制面板;
断电重启(复位程序),远离强电线路(避免电磁干扰)。
2. 传感器失灵(环境参数检测不准)
现象:显示的温湿度 / CO₂浓度与实际环境偏差大(如实际 CO₂ 1000ppm,显示 500ppm),导致机组误动作。
常见原因:
传感器安装位置不当(靠近喷口出风口或热源,数据失真);
传感器老化(精度漂移,如温湿度传感器使用超 2 年);
粉尘覆盖(高污染环境中,传感器探头被堵塞)。
排查方法:
重新安装传感器(远离风口 3 米以上,避开热源 / 湿源);
用标准仪器校准(偏差超 ±2℃/±5% RH 时更换传感器);
清洁传感器探头(用酒精棉擦拭,避免划伤感应膜)。
总结:故障预防核心
80% 的故障可通过规范维护避免:
高粉尘环境定期清洁滤网 / 叶轮,高湿度环境强化凝水盘与电气防潮;
每年校准传感器与变频参数,控制逻辑准确;
安装时严格把控水平度、减震与密封,减少机械磨损和漏风。
若故障涉及核心部件(如电机、热交换芯体),建议联系厂家售后,避免非专业维修导致二次损坏。